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下,网约车作为新兴业态,深度嵌入城市生活脉络。南京,这座兼具省会、特大城市与中心城市多重身份的活力之都,网约车市场发展更是一路高歌猛进。当下,全市坐拥23家网约车平台,4.7万辆网约车穿梭在大街小巷,约15万名具备从业资格的驾驶员,每日承接近40万单出行需求,规模与活跃度均位居全国、全省前列。
当新业态蓬勃生长,治理与规范的挑战随之而来。南京市公安局公交治安分局敏锐洞察形势,深耕网约车领域这片现代治理“示范田”,将警务触角巧妙延伸,探索出一套共治善治、联动融合的社会治理新模式。尤为亮眼的是,网约车化身反诈前哨,在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的战场上发挥关键作用。
筑牢反诈根基,打造多元治理体系
记者了解到,南京市公安局公交治安分局率先在全国全省打造“平安驿站”实体阵地,成为网约车驾驶员的“充电站”与“避风港”。驿站内,治安学习、法制教育定期开讲,行业主管部门、网约车企业与警方三方联动,常态化组织驾驶员进站“充电”。案例剖析、法条解读、反诈技巧传授环环相扣,鲜活的诈骗案例直击人心,以案释法、以案示警,让驾驶员深刻认识电信诈骗的复杂性与危害性,炼就火眼金睛,从源头提升主动识疑查危、提线破案的能力。
表彰激励机制也同步跟上。在南京市见义勇为基金会大力支持下,《公交客运驾驶员奖励办法》顺势出台,为驾驶员们吃下“定心丸”。警企携手,开辟“一站式”见义勇为奖励申报绿色通道,流程精简高效;定期联合交通主管部门举办送奖表彰活动,在全行业掀起“学先进、当标兵”的热潮,持续激发行业正能量。
长效规范治理同样不可或缺。公交治安分局组织受表彰驾驶员“现身说法”,分享实战经验;同时,主动对接交通主管部门、网约车企业,深挖行业隐患,探索建立网约车异常订单报备机制、驾驶员接单预警奖惩责任机制,精准锁定可疑交易,从接单源头筑起坚不可摧的平安“防火墙”。
网约车成反诈前哨,实战显威
当前,电信网络诈骗手段迭代升级。一种新型“洗钱”手段悄然滋生:线上话术诱导受害人线下取现、购置黄金,再借助网约车隐秘转运。南京也未能幸免,多起此类电诈案件敲响警钟,警方迅速“见招拆招”,专题研讨打防对策;网约车驾驶员们则冲锋在前,成为反诈一线的“排头兵”。
今年10月18日15时许,网约车驾驶员苏师傅像往常一样接单,订单显示从大行宫公交站送往六合竹镇公交总站。蹊跷的是,下单女子称不上车,只托他送个密封严实的盒子。苏师傅心头一紧,反诈宣防培训的场景瞬间浮现脑海,女子的反常行为让他高度警觉,怀疑背后暗藏电信诈骗。行车途中,他冷静应对,果断拨打110报警,并全力配合警方行动。抵达目的地时,收货人见警察现身,神色慌张,拒绝收货。警方联系发货人征得同意后开箱查验,9根金条赫然在目,价值高达10万元。深入调查得知,下单女子深陷网络诈骗泥潭,此前已被骗90万元,若此次金条顺利送达,损失将再度加剧。苏师傅的机警,成功斩断诈骗链条,守住群众的“钱袋子”。
无独有偶。去年9月22日11时许,周师傅接到一单特殊任务,从中华门地铁站3号出口送往老张烟花爆竹专卖店,乘客要求送货却不上车。周师傅察言观色,发现乘客神情紧张、双手颤抖,提供的收货人电话号码竟是虚拟号,异常迹象愈发明显。他当即联系公司并报警,警方迅速介入。经查实,乘客程某在刷单时误入陷阱,正稀里糊涂地准备将5.7万元现金通过网约车发给骗子,多亏周师傅及时阻拦,避免了一场破财之灾。
反诈成效初显,司机成中坚力量
在警方与网约车行业以及驾驶员的紧密配合下,南京网约车反诈防线成效斐然。据统计,今年已有15名像苏师傅、周师傅这样细心敏锐的网约车驾驶员,在接单过程中主动上报涉诈可疑线索,为警方侦查提供关键突破口。警方循线深挖、精准打击,累计为群众挽回损失超70万元。
每一条线索上报后,警方迅速响应,依托大数据分析、刑侦技术手段,抽丝剥茧锁定诈骗团伙踪迹;驾驶员们则化身“编外辅警”,不仅提供一手线索,还积极协助调查取证,配合警方抓捕行动。这份默契配合背后,是常态化培训与激励机制的成果显现,驾驶员们深知反诈不仅关乎乘客权益,更是守护城市安宁的分内之事,责任感与使命感驱使他们投身反诈一线。
更值得一提的是,受表彰的驾驶员成为行业新标杆,他们的故事口口相传,吸引更多同行加入反诈阵营。新入职驾驶员主动请教反诈经验,老司机则倾囊相授,“接单先辨异常、遇事及时报警”成为行业共识;网约车企业也顺势强化内部培训,将反诈课程纳入岗前培训、日常例会,全行业反诈氛围愈发浓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