居者安、近者悦、远者来。平安已经成了江苏省南京市这座“最具幸福感城市”的重要元素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南京市公安局用实际行动践行领袖训词精神,把护航新时代的平安使命扛在肩上。在市委、市政府和省公安厅的坚强领导下,全市公安机关“一仗接着一仗打”,全力投入安保维稳、公安改革、疫情防控、平安护航多场硬仗,在“以人民为中心”的生动实践中办实事、建新功,公安改革攻坚的强劲动能不断注入城市创新发展格局。
户籍改革助力城市发展
“近年来,我们着眼于全力服务长三角一体化、南京都市圈等重大战略,在人才引进、户籍改革等方面拿出更多的务实举措。”8月10日,市公安局相关负责人介绍。
2014年12月1日,南京实现城乡户籍通迁,在推动城乡一体化、促进主城区人口向新城和重大功能区转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如果说,户籍通迁打破了南京市内的城乡壁垒,那么,积分落户则向包括普通劳动者在内的外来人口张开了怀抱。
王女士2020年3月来南京工作,本科学历的她年龄已超45周岁,且在南京缴纳城镇职工社保时间不足24个月,不符合之前人才落户、积分落户申请条件。因为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的放宽政策,王女士才凭之前在苏州工作并缴纳社保达48个月所取得的积分,顺利落户南京。
从2016年通过“1+2”文件实现市外迁入政策双轨并行,初步建立准入办法和积分落户办法并行的落户政策体系,到2018年出台“1+3”文件,基本形成人才落户、积分落户和新四区落户互为补充的政策体系,再到于今年8月20日起实施的最新版积分落户办法中,增加“在长三角区域三省一市缴纳城镇职工社会保险的,累计纳入我市缴纳年限计算并赋分”,并将上一版中“在苏州市居住的,视为在我市居住并赋分”修改为“在居住年限互认地居住的年限,予以累计互认并赋分”,为今后增加“居住年限互认地”城市预留了政策空间……
6年来,5.2万名新市民因积分落户将根扎在古都金陵。户籍改革的成效,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发展红利。
一窗通办提升审批速度
2020年10月底,南京市公安局在全市145家户籍派出所正式建成299个综合服务窗口,在派出所原有户籍、身份证、居住证等158项业务基础上,增加治安、交管、出入境等46项高频业务,形成204项派出所“综窗”事项清单,实现“一站式”办理。
与工作机制改革同步,一批科技兴警的实体化产品投入使用。其中,南京市公安局研发的“云创”平台,在2021年被评为全国公安基层技术革新一等奖。该平台是一款智能软硬件集合体,可以在线上、线下全面办理公安派出所行政审批业务。依托该产品,窗口民警可以实现行政审批业务的“一窗通办”。
比起线下跑一趟,更多市民开启了“动动手指”就完成行政审批服务的新体验。今年以来,南京市公安局“网办中心”线上核发机动车禁区通行证96万余件、危化品运输许可7300余件、线上办理公章刻制备案38.5万余件。
打造派出所综合服务窗口、市区两级网办中心、流动服务车、政务服务咨询热线等亮点品牌,南京警方公安行政管理服务改革成效惠及于民,服务效率“肉眼可见”。
合成服务汇聚联动力量
对于在南京创业的新市民来说,创业之初最大的困难是什么?市民张某的答案是,不熟悉政策法规及相关管理规定。
落户南京不久的张某准备在南京市雨花台区开办一家刻章店。因不清楚相关规定而忧心忡忡的他,近日到雨花台公安分局合成服务中心窗口咨询。民警为他提供全程“伴随式”指导。经过前期的充分准备,张某申请的许可证顺利办成,为店铺正式投入运营节省了时间和资金。
从守护一方的平安卫士,到护航发展的服务先锋,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之初,南京市公安局先后出台《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服务民生支持企业发展的二十条措施》《服务企业复工复产八项措施》等一系列惠企纾困举措,各属地公安分局也因地制宜推出“项目警官”“民警上门”等细化措施,把民生关怀落在实处。
2020年7月,南京市公安局整合公安机关各项服务企业职能,创建“合成服务中心”,汇聚17个警种部门和16家属地分局,为市场主体提供合成、合力、合作服务。两年多来,市公安局合成服务中心相继编制出台51870、51883两版服务清单,建立警企会客厅常态化工作机制,组建市局、分局、派出所三级“服务微信群”,共有1.2万家市场主体加入线上“群聊”。
新的赶考路上,南京市公安局将加快推进公安工作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,着力打造更高水平的平安南京,为全面建设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市作出更大贡献。